智能科技設備在房顫檢測和診斷的應用

心房顫動 (又稱「房顫」) 病人中風的風險是常人的5倍。1 然而,近期中風資料統計處數據顯示,在出現與房顫相關的中風病人中, 有25%並不知道自己患有房顫。2由於很多房顫病人病發時沒有任何症狀 (或稱為「無症狀房顫」), 或者患有陣發性房顫 (即房顫發作可在7天內自然地或經治療後緩解 ), 因此 診斷房顫十分困難。1,3 長期患有未經診斷或治療的無症狀房顫患者有較高機會形成持續或永久性房顫。3

近年隨著科技發展,加快了可進行心律監測的電子設備的臨床應用,例如貼片或各種可穿戴或手持設備。4 這些設備可進行單次或連續的房顫監1,5:

devices

用於篩查房顫的電子設備也可根據評估心律的技術進行分4,5:

computer

心電圖(ECG)

技術

現時用來診斷心律不整的黃金指標

監測

由使用者啟動的單導心電圖可用於單次監測(如30秒間隔)

例子

蘋果®手錶

AliveCor® KardiaMobile設備

MyDiagnostick

watch

光體積變化描記圖 (PPG)

技術

使用光傳感器來測量末稍循環的血容量變化

透過攝像機的被動及近連續脈衝信號處理來計算心率

可通過嵌入式算法檢測異常心律

監測

使用者啟動的光體積變化描記圖可用於單次及/或長時間監測心律

可能有助於發現較少機會出現心律不整症狀的病人

例子

蘋果®手錶

Fitbit®智能手錶

華為®手帶

*並非所有通知都代表診斷出房顫 百時美施貴寶公司及輝瑞並不特定建議任何篩查設備或方法。不同的房顫檢測方法都有不同的重要考慮因素和潛在限制,因此必須經醫護人員獨立評估。AliveCor®和KardiaMobile®是AliveCor, Inc.的註冊商標; Apple Watch®是Apple的註冊商標; Fitbit®Smartwatch是Fitbit的註冊商標; Huawei® Band是華為的註冊商標。在此提供的示例僅用於說明。本網頁所含信息並未得到Apple、AliveCor、Fibit、華為或其他公司審查或認可。

選擇使用哪種電子心率監測設備應該個人化制定,例如根據個人出現症狀的頻率、預計監測時間、當地基建及個人喜好。4

某些帶有心電圖及光體積變化描記圖的消費者設備已獲得FDA批准/CE標記,可用於評估房顫的心5

歐洲心律協會指南 – 如何使用電子設備檢測和管理心律不正疾4:

  • 以下群組有助受益於廣泛系統性地進行間歇性心電圖篩查,以檢測是否患有房顫:
    • 年滿75歲或以上
  • 以下群組或有助受益於廣泛系統性地進行間歇性心電圖篩查,以檢測是否患有房顫:
    • 年滿65歲或以上,並患有其他疾病(慢性腎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心臟衰竭、高血壓、癡肥、曾患有心肌梗塞或冠心病、睡眠呼吸中止症)
  • 以下群組或有助受益於進行機會性篩查,以檢測是否患有房顫:
    • 年滿65歲或以上,但沒有患有其他疾病(慢性腎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心臟衰竭、高血壓、癡肥、曾患有心肌梗塞或冠心病、睡眠呼吸中止症)
    • 小於65歲,但患有其他疾病(慢性腎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心臟衰竭、高血壓、癡肥、曾患有心肌梗塞或冠心病、睡眠呼吸中止症)
  • PPG或ECG設備將優先用於房顫篩查,而非使用脈搏觸診
  • 在房顫的系統篩查中,可使用PPG或ECG設備
  • 若在PPG篩查中檢測到房顫,則使用ECG檢測
  • 若在電子設備上偵測到任何異常,都應由心律不整專家或心臟科醫生進行評估

本網站所含信息僅供參考。本網站上的任何資訊均不能作為確定房顫的診斷工具,也不能代替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如對自己的健康或醫療狀況有任何疑慮,請務必諮詢醫生或其他合資格的醫護人員。

1. Hindricks G, et al. Eur Heart J 2021;42:373-498.

2. Freedman B, et al. Lancet 2016;388;806-17.

3. Dilaveris PE, Kennedy HL. Clin Cardial 2017;40:413-418.

4. Svennberg E, et al. Europace 2022;euac038.

5. Ding EY, et al. Circ Res 2020;127:128–42.

PP-ELI-HKG-1028 AUG 2022